2024-05-29 10:54:52.0
来源:康养中国
牙周炎
疾病介绍
简介
牙周炎(periodontitis)又被称为破坏性牙周病,是由于牙菌斑中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破坏,牙周袋(牙齿和牙龈之间缝隙加宽形成的小口袋)形成,随着丧失和牙槽骨的吸收,,随着病情的进展牙齿会慢慢松动,牙龈退缩终可导致牙齿丧失。是牙周较深层组织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自觉症状不明星,本病以牙周袋较深,牙龈溢脓,牙齿松动,牙龈出血,牙周脓,口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中年,老年人多见。牙周炎是使牙齿丧失,并破坏咀嚼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周炎的分类:
慢性牙周炎:常见的牙周炎,占到所有牙周炎患病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五。多发于成年人,主要是由牙菌斑的累积引起,病程缓慢且逐渐加重、不治疗可能导致牙龈及牙槽骨破环或者牙齿脱落。
侵袭性牙周炎:好发于青少年,牙周支持组织破坏迅速且严重、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不治疗会导致牙齿快速脱落。
全身疾病相关牙周炎:与全身疾病相关,且严重而迅速破坏的牙周炎,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全身疾病包括:白血病、糖尿病、艾滋病等。
病因:
西医发病机制:
局部因素有牙菌斑、牙石、创伤性咬合、食物嵌塞有直接关系,另外,全身性疾病发病也会发生影响。在本病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以及日常习惯也有关系,长期吸烟、饮酒及不规律生活以及精神压力因素也造成影响,诱发本病。
中医发病机制:中医认为多因脾胃虚弱,上热下寒;或食膏梁厚味,嗜食辛辣酒醴者,胃中积热,上攻牙床;或因气血虚弱,齿龈失养,齿龈蒌缩,齿露动摇;或肾元亏损齿失滋养,齿槁动援。属中医学“牙宣”,“齿衄”,“牙行”,“齿衄”,“牙疔”,“牙痈”,“牙疽”等范畴。
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
急性期:如有脓液产生,需要进行切开引流。
一般治疗:清除牙菌斑、清楚牙石、保持口腔清洁。
药物治疗:口服全身抗菌类药物及外涂抗菌凝胶。口服药有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等)、四环素类(四环素、米诺环素等)、青霉素类(青霉素V钾)、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等)。外涂凝胶有米诺环素凝胶及醋酸氯己定凝胶。
中医治疗方案:
辨证要点:牙周炎的辨证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系,以脾虚阴火、胃热炽盛,、肾气虚损、气血不足,牙龈失养多为常见。
治疗原则:偏重于调整个机体的脏腑功能,以辨证内治为主,辅以外治。
分型治疗牙周炎一般中医病机辩证为脾虚阴火、胃火炽盛、肾阴亏虚、气血不足,牙龈失养。
脾虚阴火。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内外伤辨惑论》)。中焦升降失司,使清气不得升浮,水谷荣气不能输布,气郁置中土而化火,李氏认为此“火”为“阴火”。脾居中土,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若枢机失于浮降,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周身气血郁滞不行,是为“伏火”。中土脾虚导致的“阴火”,不可单纯以寒制火,亦不可单以肾水伏制,犹如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焰,遇水益灼,唯以甘温保元之剂,以补为泻,以升为降,才可使阴火自降而复其位,即所谓“土厚则火敛”。清热育阴之剂,反助火不灭,揣度之余,以阴火论治,酌加清肝柔肝之味。
症状:饥不欲食;四肢不温;便秘;牙龈肿痛充血,呈深红色,牙齿松动咬合无力,自觉口有臭味,并伴有便干、寐艰,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滑。
处方1:党参12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甘草9 g,当归9 g,生地黄9 g,熟地黄9 g,肉桂4.5 g,细辛3 g,玄参30 g,合欢皮30 g,八月札30 g,青皮9 g,砂仁3 g,黄柏15 g,夏枯草12 g,柴胡9 g。
中成药:加味保和丸。
胃火炽盛型(多见于青壮年,发病较急)。
症状:齿龈红肿,牙龈出血,甚至脓肿形成,口臭,全身症状恶寒发热,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尿黄颌下有硬结并有触痛,舌苔黄厚或厚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浮数。相当于急性牙周脓肿,多发性牙周脓肿,牙周炎急性发作。
治法: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处方:生地15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升麻6克,黄连10克,水煎服。加减:发热明显者,重用生石膏,配以山栀子10克,黄柏10克,充血肿胀者重用黄连;口渴热者加石斛,芦根,沙参,花粉,玄参,知母;促进化脓者加桔梗,皂刺;岀血明显者重用生地,水牛角,淋巴结肿大者,加天花粉,夏枯草,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脓多口臭者加白芷苡仁。如果瘀血比较严重,可以加用一些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
成药:穿黄清热胶囊、黄连上清片等
牙周炎发展到后期,甚至可以到牙龈萎缩,牙齿不固的地步,一般可以使用方剂玉女煎加减,方剂组成是知母,石膏,熟地黄,麦冬,川牛膝。
肾阴亏损型(多见于老年人病程已久)。
症状:牙齿疏豁松动,牙龈溃烂萎缩,咀嚼无力,牙根宣露,Ⅹ片上显示牙周膜腔,增宽硬板破损或消失,齿槽骨有吸收。全身症状头昏目昡,耳鸣腰酸,口燥咽干舌质微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溢精固齿。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20克,茯苓10克,枣皮12克,泽泻10克,骨碎补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水煎服。(5)、加减:溢脓多者加漏芦,皂角刺,天花粉,生苡仁,红肿明显者加丹皮,赤芍,玄参,赤苓皮,出血多者加白茅根,茜草,旱莲草,槐花;虚火上炎者加生地。
成药:余麦口咽合剂、知柏地黄丸等。
气血不足,牙龈失养型。
症状:牙龈萎缩色淡白,齿根宣露且松动,咀嚼乏力,牙龈经常渗血,刷牙及吮吸时易出血,面色晄白,畏寒倦怠,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齿龈失于濡养则牙龈萎缩色淡白,齿根宣露松动,咀嚼乏力;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故易出血;血虚不能荣于上,则面色晄白,头昏眼花;心失血养,神不安而失眠多梦;气虚不能温养周身,外不能充皮肤、密腠理,故畏寒倦怠。舌淡苔薄,脉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表现。
治法:调补气血,养龈健齿。
方药:八珍汤,或用十全大补汤。
责任编辑: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