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嘉红: 延续医者血脉 永葆“白衣”初心

2024-06-24 20:47:17.0

来源:康养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正如著名医学史学者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所说:“医学,是随着人类疾病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湖北省麻城市廖嘉红医生之所以走上学医的道路,同样有一个想要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初心,这与他儿时的经历密切相关。

廖嘉红父亲曾是麻城市小寨村的一名赤脚医生,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医疗条件和资源普遍匮乏,特别是在麻城一带的农村地区,农民如有发烧感冒,就吃一把谷子,喝一碗热水,回家被窝一蒙,出一身汗,就好了;如果得了重病,没钱去城里医院看,只能回家听天由命。新中国医疗卫生史上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曾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不少来自大城市的专家医者因此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基层医疗建设。廖嘉红的父亲就是跟随一名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老教授学习的医疗技术。

父亲的工作,对幼年的廖嘉红产生了极大的触动,时至今日,廖嘉红回忆父亲时首先记起的永远是父亲花白的头发,忙碌的背影,不是在家中治病救人,就是奔忙于治病救人的路上。看多了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廖嘉红也慢慢想成为一名医生:“父亲很受乡里乡亲的爱戴。虽然他救治村民非常辛苦,但是成功挽救患者的成就感却更让我触动,我也想帮患者解除病痛。”于是廖嘉红毫不犹豫地投身进了医学事业。

1992年,廖嘉红从黄冈卫校毕业后,受父亲感召,决心子承父业,报效桑梓,便回到老家小寨村,入职了当地的乡镇卫生院。那时,“疼痛”在我国医学界还只被认为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并未成立独立学科,常常出现“小痛科科看,大痛无人管”的局面。而对临床医生来说,疼痛几乎是患者主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廖嘉红却像认准了目标一样,在卫生院里,专攻疼痛治疗,先后掌握了针灸、针刀、埋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的方法,而这一干就是26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村镇地区人口流失,廖嘉红所在的乡镇卫生院也走向衰落,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也为了让自己多年磨砺的技术造福更多患者,2018年,廖嘉红毅然走出卫生院,来到麻城市,开办了来乐康中西医结合诊所,多年的实践积累,让诊所一开办,就迅速在当地打响了名气。

家住麻城市隆盛名城的王伯已年满70岁,因长期吸烟,每逢天气转变就会出现咳痰喘这些老慢支的状况,他和他的家人也习以为常。但从2018年下半年起,家人发现王伯气促的症状较以往明显加重,出门走远一点就感觉气不够,王伯和家人开始都没在意,以为年纪大了,又病了这么久,注意多休息就好。但问题是,王伯的呼吸困难似乎进展速度有些快,9月的一天下午,王伯开始呼吸不上来,等家人发现时,王伯已快要晕厥,这时去医院显然已来不及,他们便把王伯搀扶到了楼下的来乐康中西医结合诊所。

“医生快帮我们看看,我父亲胸闷得不得了,呼吸不上来。”廖嘉红看到被家人搀扶的王伯后便心里一紧,连忙把王伯扶到床上,又使用心电图快速给王伯测了心率,“你父亲这是典型的房颤症状,心率已经到180了,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幸好你们来得很及时。”安慰了家属,廖嘉红拟定了治疗方案,只见他手持银针,针刺王伯的内关穴,针刺后再检测,患者心率迅速下降为102次/分,面色也恢复正常,廖嘉红后续又为王伯使用了改善心肌供血,护心的药物,如此治疗了五天,王伯恢复了健康。

王伯康复后,又相继将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到廖嘉红这里诊治,廖嘉红也凭借着自己精湛的疼痛治疗技术,迅速打开了诊所的局面。如今,来乐康中西医结合诊所日接诊量最高可达200人,随着患者数量的攀升,对廖嘉红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廖嘉红深知,基层诊所不像卫生院分工明细,遇到超出本专业问题可多学科会诊,作为基层医生,必须知识全面,熟悉各个专业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实实在在地惠及百姓。

而参加各类医学培训,就是提升专业技术最快、最好的办法。因此,在诊所开办过程中,廖嘉红经常找机会参加各种医学培训,学习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并相继掌握了儿科、内科、妇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方法。

尽管诊所开办得如火如荼,但廖嘉红却时刻谨记着父亲的期盼,“医生为民,不求私利,生命不息,行医不止。”而这期盼,廖嘉红正认真地遵循。

责任编辑: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