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21:06:49.0
来源:康养中国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嘉陵中路上有一家诊所名为蓬安仁君诊所,诊所里有一位“沈医生”。从学医到从医,再到编撰医学书籍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每个阶段,沈医生都用对“医”的热爱,诠释着“医者仁心”“医海无涯”与“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
“花最少的钱解决最多的问题,找沈医生准没错!”这是蓬安县居民们对沈仁军最高的评价。而从一名蓬安县卫校毕业生到成为人们赞不绝口的“沈医生”,沈仁军用了整整32年。
1989年,19岁的沈仁军在父亲的建议下进入蓬安卫校学医,在那个每月工资仅五元人民币,只有每年过年才吃得上一次肉的年代,尽管中西医学业枯燥且冗长,年少的沈仁军带着父亲的期许与信任,和改写在农村靠苦力生存命运的决心,毅然坚定地完成了2年学医生涯。
虽然学医更偏向迫于生计,但幸运的是,1991年从学校毕业后沈仁君随师蓬安县中医名家章榜举去往蓬安县中医医院实习中,他在接触与目睹了一例例在医生帮助下患者重获健康的案例,深刻体会到身为医者的价值与父亲所说的“会被社会尊重”的骄傲感。他真正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意外惊喜地对“医”的认知有所提升,沈仁军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从医机会。实习期,他不断积攒经验,提升自我。1993年沈仁军进入了蓬安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职工医务所,面对公司数百名员工的日常健康保障,他每天带领医务所3位同事不辞辛苦地开展工作。之所以离开医院来到这里,沈仁军给出了原因:虽然医院与二建公司仅一墙之隔,但公司医务所仅有一名医生,自己想帮助员工们解决不能及时看病的棘手问题,借此尽一份“医生”的责任。
也正是因为这份心中的“责任”,沈仁军全心全意投入在这间医务所,一待就是7年。在此期间,他发现面对部分病疾自己无法提供最优解决方案时,便毅然决定不脱岗进修攻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以此进一步将理论结合实践,丰富医学知识、提高医疗技能。“我希望自己能以更专业的技术和视角为他们提供治疗。”沈仁军说。
直到1999年,为了支持家中两位弟弟外出工作,扛起照顾父母的重任,沈仁军离开那一隅充满青春与热血的工作岗位自立门户。没钱开诊所就贷款租铺面,没条件进药就找朋友赊药给患者看病,在当时基层诊所缺乏的环境下,为不耽误患者的医治,沈仁军的工作时长从朝八晚八延长到朝七晚十一。深知肩负的责任,从诊断疾病到开方抓药、输液打针到帮助患者梳理心理疾痛,沈仁军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松懈。当他再次结合实际发现病患治愈率和康复时间都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他萌生了如何帮居民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花小钱治大病”的想法,沈仁军再次报考并完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本科的学业。
当结合中西医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后,病患治愈成效显著,更坚定了沈仁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决心。沈仁军在还清贷款有所积蓄后,立刻在这条街道上买下一间铺面,真正地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诊所。地点固定了,心也就稳定了。见惯了病人的忧愁苦痛,沈仁军对病人疾病的关切之余,沈仁军还在诊所装空调、定药柜、分区域,只为给患者提供更干净宽敞、温馨舒适的看病环境,更是想要将心中那份热爱发扬光大。
行医以来,沈仁军先后师承章榜举、河南杰出中医名家涂华新等,并多次到北京、河南等地进修学习中西医重要论述,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见识独到、理解深刻,深受北京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伦中医经方团队专家、北京国医大师经方学术专家郝万山教授等专家学者肯定与带教指导。在见证多名学者专家对中医传承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后,他心里开始萌芽一个愿望:在当地要呼吁社会对中医与健康知识提高重视。
有人会说,沈仁军是不是太较真了。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源于热爱的这股干劲儿,才会使得沈仁军开诊所秉持中药几乎原方原量开方,针对老弱病残等贫困群体以质优价廉为原则,坚持免费提供无成本询医、24小时线上问诊等惠民服务。
为了更好地领略和传承、发扬中医文化,沈仁军与四川绵阳市中医大家邓文斌合著《经方方证探微》《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第一辑)等医学书籍,让更多的百姓和医者感受中华经方的疗效和中医药的魅力。回顾行医这条路,沈仁军深情地说:始于生存,行于责任,忠于热爱。
责任编辑: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