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彬:岷江边,一对父子两代医

2024-06-24 21:18:16.0

来源:康养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蜀中大地,浩浩荡荡的岷江水向南奔流,在滋润这片土地的同时,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四川儿女。温江区渡口村西邻岷江,村里人提起村卫生所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卫生所里有这样一对父子,一位是早已离开人间的闫昌华,一位是正值壮年,正在奉献青春年华的闫文彬。一对父子,两代人,行医五十余载,他们怀揣着浓厚的乡村情怀,在岷江之畔书写着一曲动人篇章。

闫文彬作为闫家的第二代行医人,无论是自己当初选择学医还是后来的从医,都与父亲的行医经历不无关系。他在自述扎根江边行医的故事时,流露出的是对父亲掩不住的敬意与思念,“可以说父亲对我行医生涯的影响深远且长。”

闫文彬孩童时期的记忆中,父亲闫昌华是村里的第一批村医,父亲是在缺医少药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为村民们行医服务的。闫昌华除去给村民看病,还会反复叮嘱和督促许多面对大病急病不以为然的患者及时去大医院医治,甚至有一些家境实在困苦的患者是依靠闫昌华定期寄钱才得以治疗的。因此每当父母用自行车载着闫文彬出门赶集时,岷江江畔的小路上遇到的乡里邻居们都会向他们亲切地招呼与问好,这让闫文彬深深感受到父亲的价值与伟大,从而埋下了想要学医的种子。

18岁进入成都铁路卫校的闫文彬,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得知可以师从老校长兼温江名医陈定潜先生后,父亲每日都会提醒闫文彬:“虚心求教,踏实刻苦”。但在毕业之际兴起“下海潮”,一边是梦想的召唤,一边是生存的诱惑,这让闫文彬纠结于心。闫昌华与闫文彬促膝长谈中,告诉闫文彬那些无医保少积蓄的村民,在得知闫文彬学医时就发自内心的期盼与尊敬时,这让闫文彬深刻意识到村民们对自己的期许以及对医疗的渴望。

1991年毕业的闫文彬经过抉择,回到了渡口村,成为了村卫生所的一名医生。他每天与父亲同进出,协助父亲进行消毒、清洁医疗器械的工作,并且不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在父亲的教导与支持下,闫文彬守卫这一方水土居民的心也更为坚定了。短短几年,闫文彬抱着“要给乡亲们更值得信赖的医术支撑”的想法,他考取了医师证。

随着闫文彬医术的提升,患者对闫文彬的认可,闫昌华也光荣且放心地退休了。但他时不时地就跑到卫生所外面的院子里坐起,天天挂念哪个生病了哪个不舒服了,然后就开始唠叨闫文彬,闫文彬无奈地摇着头,内心却满是幸福。直至前年,闫昌华离世,闫文彬更加意识到父亲放不下的“守护”这一责任与担子也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带着对父亲的思念,他更加心系患者,他经常做出像父亲生前一样反复叮嘱喊着按时服药定期复诊的举动。闫文彬也会像父亲一样每天把卫生所里打扫的干净明亮,每天清点药品,确保药品的有效期与密封性,每天早上8:00正式上班,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因为接诊的多数是腿脚不便、听力不佳的老人和哭闹的孩童,闫文彬在看诊这些患者时都需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与细心。在繁忙时,他顾不上吃饭,什么时候看完患者什么时候才是他用餐的时间,即便如此,他还会抽时间去村里街坊家、失独家庭中免费上门义诊。

住在卫生所一旁的郭大爷已70多岁,他血压偏高已多年,但自己一直不当回事更不吃药,闫文彬就将郭大爷时刻挂在心头,一有空就登门或者请郭大爷来卫生所量血压。今年5月的一天,闫文彬突然发现郭大爷口齿不伶俐,便为其测量了血压,“血压高达180以上”。闫文彬赶紧联系了郭大爷的家人:“症状出来了,立马带他去大医院”。经过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脑梗初期,后经过全面系统地治疗后,郭大爷转危为安。事后,郭大爷和家属前来答谢闫文彬时称,想想都后怕,如果错过了诊断与最佳治疗时间,郭大爷日后可能靠坐轮椅度过余生。

“除了看病,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闫文彬经常思考。除了驻扎在卫生所,为患者医治外,每个季度闫文彬还会联合村委会举办每年至少一次的慢病预防、生命安全隐患等宣讲活动。帮助村民养成关爱健康的生活理念,并教会村民学会如何进一步的保护自己和家中老幼。就连每次村党员党建会前,闫文彬也主动请缨配合展开各种医疗医护知识讲解。闫文彬认为:“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村民们的自我预防疾病与关爱健康的意识。”

提升自我的医学知识,才能有助于自己关爱大众健康,这是闫文彬行医来的自我要求,无论工作多累多忙,他养成了每日临睡前去各医学平台上学习的习惯。闫文彬还将工作和生活紧密相连,按照他的话说,“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要在生活中工作,在工作中生活。”

今年是闫文彬在渡口村卫生所的第32个年头,父子两代接续行医的50多个年头,他们服务守卫的患者不计其数。但闫文彬身上肩负着父亲的嘱托,他将默默守护着渡口村的村民,为他们的健康而努力着……

责任编辑: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