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09:57:18.0
来源:南方日报
“60至70岁的人身体很好,有求职和工作的需要,要支持这一部分人再就业的需求。”5月19日,有专家建议顺应长寿时代,破除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支持老年人再就业,引发网友质疑:“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让老年人继续干”“先解决35岁以上60岁以下人的工作吧”。
在鼓励低龄老人再就业议题上,批评“老年人和年轻人抢蛋糕”的声音存在已久。果真如此吗?
国内外多项研究通过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高年龄段人口就业对年轻人就业的影响,得到了一致的结论,“高年龄段人口就业对青年和壮年人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对青年工人工资水平同样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前,低龄健康老人再就业的岗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医生、教师等技术、经验积累型岗位;一种是护工、保洁、安保等“不要求经验”的低收入工作。前者年轻人做不了,低龄老人再就业非但不会“挤占”年轻人就业机会,技术、经验的传授还有助于用人单位发展、增强年轻人职业能力;后者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老年人的加入能够缓解部分岗位的人手不足。
研究和现实表明,至少目前来看,低龄老人再就业不会冲击年轻人的就业机会。究其本质,低龄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劳动力异质性越明显,越难以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可能性越低。
相关话题之所以屡屡触动年轻人的神经,在于激起了年轻人对失业的焦虑和恐惧。典型如“35岁太老,65岁太年轻”的戏谑,二者看似矛盾,实则“35岁门槛”是大众劳动力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基于“年龄—能力相称度”的一种甄选机制,当下受到越来越多反思与改进,其背后的核心诉求为不要将劳动者当作发展的“干电池”,而让有意愿的低龄健康老人能够再就业,本质上也是把人当人、尊重劳动者的表现,内核并不矛盾。
有数据显示,城镇和农村60岁至64岁的老年人就业比例分别为18.83%和46.11%,当下农村老年人的就业水平远远高于城镇,尊重老年人参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权利,不仅能帮助其参与社会、获得成就感和被社会需要的满足感,对部分人而言,更是应对生活压力所必须。
将视线放长远,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重度老龄化叠加人口负增长,劳动力供给减少,在此大背景下,让有意愿的低龄健康老人能够再就业,以弥补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没有专业特长的低龄老人来说,再就业并不容易。按照相关规定,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能再次参加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无法为退休人员办理养老、工伤、失业等参保待遇,不能按照劳动年龄内职工建立劳动关系,雇佣老人风险高,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招用老年人。完善老年人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平等就业权益,是做好新时代老龄工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