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20:21:30.0
来源:光明网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引领性作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2024年3月,根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和《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引(试行)》要求,农业农村部、中国文联联合发布了《“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方案强调要全面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中形成的农业技术、民俗文化、生态文明理念,还有藉由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土地风貌,建筑风格等都是农耕文明优秀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乡村民俗文化遗产也是农耕文明优秀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继承与创新发展乡村民俗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民俗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民俗文化诞生于村落之中,是由村民们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态历史传承,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内涵。乡村民俗文化在人与自然之间、乡村民众之间、乡村社会与民众之间,构建起了调适平衡、情感共通、文化共通、礼仪教化的和谐发展体系。乡村民俗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乡村的文化符号,从闽粤地区的新年游神活动到晋东南地区的元宵节社火,从年节时北方的做花馍活动到南方的打糍粑活动,这些民俗文化遗产资源都承载着村民们独特的文化乡愁,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是这个地域村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依恋,与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保护好、发展好乡村民俗文化遗产,进而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尊重和认同,更是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重要文化基础。
乡村民俗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村民们通过农事庆典活动、农耕礼俗活动、乡规民约等民俗文化活动,表达着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同时也展示了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的历程,民俗文化遗产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遵循农耕活动的时序,遵循我国人民特有的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这样“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民俗文化遗产是乡村特有的文化标识,展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体现了村民们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从天南地北形态各异的饮食文化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从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训家规,到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的乡风民俗。民俗文化遗产就像一座桥梁,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民俗文化遗产如同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增强了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文化遗产地居民搭建了精神文化家园。
乡村民俗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乡村民俗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的产业融合为农文旅结合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的经济繁荣。
一是要为民俗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培养参与人和传承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激活村民们的主体意识,通过文化振兴来促进乡村振兴。而想要获得更多优秀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人才,聘请民俗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乡村的民俗文化遗产开展实地的调查和研究,深入挖掘乡村的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价值,并作出系统的梳理和分类,提炼出能够驱动乡村经济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和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元素,并提出整体性的规划建设方案,为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激活村民的主体意识,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当中。比如可以组织本地区内的乡村民俗从业者和民俗手工技艺传承人参与特色民俗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实践。同时也可以积极与本地高校、职业技术院校等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专门的民俗文化培训班,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既可以激发村民的乡土情结,也可以使得村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技能,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引导更多的乡村居民参与到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服务供给的各个环节中来,使他们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是推动乡村民俗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相融合,开发民俗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以自身累积的民俗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炼出区域内民俗文化遗产的特色元素,开发出以文化内容为核心,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极具吸引力的文化主题IP。通过打造文化创意IP赋予民俗文化遗产具有可识别性的鲜活的生命力,使得乡村民俗文化遗产转化为民俗文化产品,这样不仅能够可持续地创造经济效益也可以扩大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播影响力,提升文化体验感。围绕文化遗产IP开发民俗文化互动型、体验类的公共文化产品。比如可以开发民俗文化手工艺品的研学课程,让大家能够直观的体验非遗技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旅游体验偏好,设计符合需求的多种个性化资源演出,通过情景再现和全景展现民俗文化活动,来增强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可以开发民俗展演类产品,尤其是在体验式文化消费和沉浸式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认同的背景之下,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和展示表演,让消费者能真切的感受和理解到中华农业文化的深厚底蕴,此时文化上的共通感就更能引起参与者的共鸣。比如陕西的袁家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但是依托于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还大力宣传和推广当地的特色美食,用富有乡味的文化产品让游客流连忘返。这些蕴含着乡村文化智慧的产品不仅能够给乡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以通过文创产品交易和文创体验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乡土记忆和人文情感。
三是将民俗文化遗产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多样化的乡村产业形态,以乡村民俗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为引领,通过政府引导,整合民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田园风光、农耕生活、特色餐饮等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的特色和内涵,因地制宜的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观光、康养度假、教育研学在内的完整的乡村特色产业链,形成一个各环节畅通、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产业格局。比如,江西省婺源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徽派元素,通过农文旅产业融合,挖掘优秀的乡村民俗文化,打造了集特色村落景观游览、传统手工艺体验、传统农耕休闲的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这样的产业格局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延长了乡村经济的产业链,既可以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满足村民们的精神需求,还可以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获得就业和创业的机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长促进收入增加,满足村民们的物质需求。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围绕乡村民俗文化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可实施性强的举措。在政策落地时,基层政府还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路径,做好乡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制定工作,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并基于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而制定支持政策。同时要在乡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民俗文化传播、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村民入股参与、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给与充分的资金保障。
乡村的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农耕文明优秀文化资源,将乡村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在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通过盘活特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杨莉莎·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