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裕世家年度人物访谈——陈韦明

2024-06-08 09:46:41.0

来源:中国网康养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我开办兴伟学院的初衷,是为了给我自己的孩子创造一套能够保护他们的天然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发现他们的真正兴趣和内心热爱、让他们获得自我成长的培养体系。后来,我开始想让更多有缘分的孩子了解它、走进它,在它的关怀和培养下,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生活,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们内心富足,成为一个内心自由、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事业和生活方式的人。

——兴伟学院创始人  陈韦明

兴伟学院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在于有多少学生在兴伟学院的帮助下,寻找到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兴伟学院创办宗旨

上海有所神奇的高校,它的学生如此评价它:

“它会给你一个可以自己去探索、想要去了解、想要去尝试的事情。这个事情在别的大学可能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用苏东坡先生的一句话来评价兴伟培养的特色,就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在这里,真的可以发现自己内心的兴趣所在,也敢于把兴趣发展成未来的事业。”

学校的老师和运营者如是说:

“大学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其实是自我认知的教育。兴伟最注重的,就是自我认知的培养。

“我们提倡自己的学生们,不要做‘yes man’,无论面对任何人和任何观点,都能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希望学生学会思考,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找到自己的兴趣,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负韶华。”

“如果,你认同博雅教育理念,如果,你厌倦了被安排被束缚,那么,兴伟就是你的大学。”

兴伟学院,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对话了它的创始人陈韦明先生。

图片

您是在哪年创办兴伟的?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创办了这样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呢?

陈韦明:兴伟学院的前身是“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12月,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上海兴韦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4年2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改制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上海兴伟学院。

创办这所学校,简单总结,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因为当时我在国内做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机缘巧合收购了兴伟学院的前身。当时我有两个选择:要么卖掉,要么自己长期运营。本着“办好一所学校以教书育人”的想法,我组建了一套班子,认真对学校的定位、发展、办学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规划和梳理。在此之前,我曾经在其他领域创过业,但是失败了。深刻反思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是自己的“初心”不对。怎么说呢?因为那时候年轻,创业的动机只有一个:赚钱。当发现短期内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倦怠了放弃了,导致了初次创业并没有完美收场。痛定思痛,我决心以后无论涉足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要秉持好的初心,把“承担社会责任、帮助更多的人”放在首位,即便最终赚不到钱,我也无怨无悔。在这样的经历和背景下,我决定重新打造这所学校,我要让它“脱胎换骨”。传统的大学,尤其是商学院,更多的是教授学生们理性而客观的商业、金融知识,让他们理解商业的逻辑。我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我想让来到兴伟的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有机会去挖掘和深耕;我想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去体验、去感受,让他们更具有创造力;我想让他们在国内就能体验到国外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让他们不一定要“走出国门受教育”。

同时,这一发心与我对我自己的子女的教育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那时我常常问自己,作为一位父亲,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是程式化的、中规中矩的,还是能开发他的潜力、发散他的思维、让他能够更多地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学到东西的?于是,兴伟就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下应运而生了。

相比国内一般的本科院校,兴伟学院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办学特点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陈韦明:兴伟的定位是:建设“小规模,高水平、非营利”、“以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本科大学。兴伟的校训是:自由、激情、致良知:自由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实现梦想,在行动中履行良知。从定位和校训中就可以看出:兴伟注定是一所相对特别的高等院校。学校目前开设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国际商务2017年开始招生。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设喜欢的课程,只要有五位同学有同样的意愿,就可以成形。目前学院已经开出了滑雪、帆船、高尔夫、马术、卡丁车、泰拳、攀岩、足球、舞蹈、播音主持等课程,都是尊重学生们的意愿开设,也深受他们的喜爱。

在学科专业布局上,以英语、国际商务专业为主干的同时,我们还增加了艺术课程以陶冶情操,体育类课程以强健体魄,社会工作类课程以传播善念。通过专业交叉融合、通识教育(商学、理学、艺术学、企业管理学、政治学等)、主修能力培养(创业、创意、发明/创新、领导力等),不断优化对孩子们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方案,加之各类社会力量的支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更富有创造力,也普遍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在日常教学和运营中,我们主张“学生自治”,比如,班长、学生干部都是学生自荐制,而非老师任命;每年负责招生的招生主任都是由表现优异的学生担任,换言之,新的一年能招到的学生数量等数据由他们创造;学生们有选择课程和老师的权利,有6位以上学生愿意选择某位老师的选修课,这位老师即可成为兴伟的兼职教师……

总结来说,兴伟的学生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放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也有更多的机会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更多的机会来锻炼、历练自己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积累各种学习之外的经验和体验。最重要的,可以收获“自由的灵魂”。

图片

图片陈韦明先生

在目前国内的教育背景下,兴伟的发展、培养模式有没有受到过质疑?面对其中的挑战和压力,您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的?

陈韦明:质疑、压力、挑战,这些从来就没断过。首先,在学生培养的成本上,由于我们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我们花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成本其实远高于学生的学费,换句话说,运营这所大学,其实是不赚钱的。但是没关系,原本我创办这所学校的初心就不是为了赚钱或者盈利,更多的是为了创办一所自己理想中的、能放心地把自己的孩子交托进去学习、生活的高等院校。这一点,兴伟已经帮我实现了。至于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方式能否被广大中国父母、孩子们接受,我们的创始团队和运营团队都是抱着“随缘”的心态,并不强求,也不希望通过广告推广来提升知名度,强行普及我们的观念。兴伟是从国内报考的9个学生、从美国请来的12位教授起步办学的,后续发展中,招收到的最少一届学生仅有6个。经历11年的发展,目前全部在校生只有150人,以世俗眼光和标准来看,我们并不算成功。但是,每当我看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听到他们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思、所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未来的热忱,我的内心是无比欣慰和满足的。这种满足感,远远不是金钱和财富所能给予的。

欣慰的是,有大量事实也对我们的初心给予了好的验证结果。兴伟10周年校庆时,我们针对所有从兴伟毕业的孩子们做了一个追踪调研,共征询了两个问题:一,此时的你,内心感觉自由吗?二,现在有没有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让我们无比欣慰的是,所有被征询到的毕业生们的回答都是“yes”。得到这样的反馈和结果,无论我们付出多少,或者承受什么样的压力,都是值得的。所以,兴伟,我们还会,一定会,继续会,坚持下去,做下去。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这和您对兴伟的学生们的期待是否一致?

陈韦明:回想自己14岁出国留学,待十几年后学成归来,除了还会讲普通话,对当时的国情已经一无所知,经历了很长的适应过程,才重新融入国内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必再经受我同样的经历。我希望他们既能够接受到具有国外高校办学特色的教育,又不需要从小离开祖国的怀抱。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发现、保留、坚持自己的内心所爱,不需要为了学业、功课和应付考试而放弃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我的女儿,她非常喜欢马术,每个周末都要去马场骑马。虽然她将来也要面临高考,但是我一直鼓励支持她坚持自己的兴趣。我自身不会为孩子的成长焦虑,更加不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途中失去快乐。对于兴伟的孩子们,我的期待亦是如此。

人生在世,成功的驱动力无非以下几个:功利心、功名心、好奇心、责任心、善心。而真正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往往是那少部分不是为了生存、功利、功名而选择人生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的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兴伟的孩子们,将来都能成为,或者大多数能够成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人。

后 记

和陈韦明先生的沟通结束后,笔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内心长期被世俗的标准、眼光所束缚和影响的我们,有多久没有问过自己:我现在做的,是我真正热爱的吗?我内心自由吗?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曾经的兴趣爱好,依然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吗?我敢于撕掉标签,自我定义吗?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们要反思:是否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让我们天然缺失了某一种能力,也许,是敢于做自己、坚持自己、成为自己的能力?

教育,是否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它可以重新定义成长,它可以是创新、创造、个性、时尚,多元、想象,它不仅仅是成绩、竞赛,更是兴趣、自我。它可以教会我们、鼓励我们用无数种方式书写自己的可能性,只要我们心中有汹涌,未来就会因我们而澎湃。陈韦明先生和兴伟学院正在做的、尝试的、坚持的,或者就是给予孩子们一方不同的天地吧!

供稿人:德裕世家

责任编辑: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