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 随兴 随喜——三首与《仓央嘉措略传》因缘的歌曲

2024-06-03 11:22:36.0

来源:中国网康养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读《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有感——歌曲《门隅赞歌》创作始末

2015年初,笔者首次读到了巴桑罗布先生的论著,那就是《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当然,这不是作者的首部著作,而是笔者孤陋寡闻,此前尚未读过巴桑罗布先生的其它论著。《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作者以确切的档案资料、详实的考察记述、缜密的分析论证以及精炼的措辞叙事,对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和当下的蚕食侵占状况做出了有理有据、有情有节的判断和评述。读完此书,使人感慨万千,着实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来赞美门隅大好河山、宣示领土主权的想法油然而生。于是,通过朋友引荐,面见巴桑罗布先生,并在交流过程中表达了希望能够创作一首门隅主题歌词的意愿。不久,巴桑罗布先生便提供了歌曲《门隅赞歌》的歌词。以下是歌词原文:

སེར་པོ་གསེར་གྱི་རྒྱ་གླིང་།

རྟ་དབང་རྩེ་ནས་བཏང་ཡོད།

སྙན་པོ་མོན་པའི་བརྩེ་གླུ།

ཟེ་ལའི་སྒང་ནས་བཏང་བྱུང་།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འཁྲུངས་ཡུལ།

འགྲོ་བ་བཟང་མོའི་གདན་ས།

མི་ཆོས་ལྷ་ཆོས་དར་བའི།

ཡིད་འཕྲོག་མཁའ་འགྲོའི་ཞིང་ཁམས།

སྐྱིད་དང་ཡུལ་གསུམ་སྐྱིད་པ།

དེ་ལས་རོང་ནང་སྐྱིད་པ།

མཛེས་བསྡུགས་ལྡན་པའི་མོན་ཡུལ།

ཕ་ཡུལ་ཡིན་པའི་སྐྱིད་བྱུང་།

以下是作者提供的汉文歌词大意:

黄色纯金唢呐,

从达旺寺吹响;

动听门巴情歌,

从色拉山传来。

仓央嘉措故里,

卓瓦桑姆道场;

兴起人道佛法,

迷人空行净土。

隅松地方舒适,

绒囊更加舒坦;

唯有壮丽门隅,

称心如意故土。

根据歌曲的音乐表现需要,在作曲过程中把歌词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四句;第二部分为六句。以下是用来谱曲的歌词结构:

.སེར་པོ་གསེར་གྱི་རྒྱ་གླིང་།

རྟ་དབང་རྩེ་ནས་བཏང་ཡོད།

སྙན་པོ་མོན་པའི་བརྩེ་གླུ།

ཟེ་ལའི་སྒང་ནས་བཏང་བྱུང་།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འཁྲུངས་ཡུལ།

འགྲོ་བ་བཟང་མོའི་གདན་ས།

མཛེས་བསྡུགས་ལྡན་པའི་མོན་ཡུལ།

ཕ་ཡུལ་ཡིན་པའི་སྐྱིད་བྱུང་།

.སེར་པོ་གསེར་གྱི་རྒྱ་གླིང་།

རྟ་དབང་རྩེ་ནས་བཏང་ཡོད།

སྙན་པོ་མོན་པའི་བརྩེ་གླུ།

ཟེ་ལའི་སྒང་ནས་བཏང་བྱུང་།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འཁྲུངས་ཡུལ།

འགྲོ་བ་བཟང་མོའི་གདན་ས།

མི་ཆོས་ལྷ་ཆོས་དར་བའི།

ཡིད་འཕྲོག་མཁའ་འགྲོའི་ཞིང་ཁམས།

སྐྱིད་དང་ཡུལ་གསུམ་སྐྱིད་པ།

དེ་ལས་རོང་ནང་སྐྱིད་པ།

མཛེས་བསྡུགས་ལྡན་པའི་མོན་ཡུལ།

ཕ་ཡུལ་ཡིན་པའི་སྐྱིད་བྱུང་།

笔者看来,歌曲《门隅赞歌》的歌词大致有三层意涵:首先,点出的是门隅的重要地标达旺和色拉,并着重渲染了以甲林喻示的达旺寺在当地的宗教文化中心地位和情歌引出的色拉山在当地的重要自然地理位置;接着,强调了门隅作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生地和著名剧本《卓瓦桑姆》故事发祥地的特殊人文地位;最后,以隅松和绒囊的擂比修饰,赞美了门隅的壮美山川。歌词通俗易懂,内涵丰富,寓意美好。

为了给这首歌词谱好曲,笔者除了再一次通读了《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还通过其它相关资料的查阅以及包括卫星地图在内的各种媒介的查询,尽可能详尽了解、掌握门隅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为最终实现既定创作目标奠定基础。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首先把歌词的前四句谱曲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并形成歌曲的第一部分;接着通过间奏的铺垫,再用相近的音调,为后六句谱曲。但此时除了第一部分的“起”和“承”相对应的曲调在声部搭配上做了变化,在“转”部分的对应之后,还以并置形式引入了具有“再转”效应的展开句,这样不仅使音乐进一步推向了高潮,同时又为“合”句对应部分的强化即变化重复提供了条件。此外,第一部分结束后的间奏作为承前启后的结构段落,在第二部分结束后,其变奏转化成为全曲的结尾部分,这样使整首歌曲的音乐结构显得更具创新而呈现出鲜明特色。

歌曲《门隅之歌》除了以门巴民歌的典型音调为素材,在歌曲的配乐中,还引入了口簧(亦称口弦)、尼林、铜钦、鼓、钹、达玛如、金刚铃等当地民间和宗教乐器。此外,还使用了营造背景音响的弦乐队和用来辅衬歌声的弹拨乐器,这样使整首歌曲的配乐显得起伏有序、层次分明。在歌曲的结构布局和创作技法上,除采用了变奏、并列、再现相结合的布局,在尼林为主奏的间奏与结尾的对应结构中,还采用了黄金分割律等重要音乐结构技术和创作手法,为作品深层内涵的表现赋予了强大内聚力,使整首歌曲显得结构完整、表达充盈。

以下是歌曲的曲式结构图:

图片

歌曲《门隅赞歌》是一首男女声二重唱作品。巴桑罗布词,觉嘎曲。由著名歌手次仁央宗和次旦晋美首唱,拉萨音仔影音文化传媒公司录制。歌曲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藏语广播网》等播放,深受听众欢迎。按照最初的创作意象,相信这首歌曲在未来的时空中,对于赞美门隅大好河山、宣示领土主权等方面将发挥应有的效能和作用。

二、听“话说仓央嘉措”有应——卡尔鲁《朗卓》推荐配乐

2015年9月,笔者有幸随巴桑罗布先生赴勒布、麻麻等我国实际控制一侧的门隅地区调研,并考察了错那等地的仓央嘉措故居。整个考察期间,几乎一路都在聆听巴桑罗布先生的讲解,受益匪浅。回到拉萨后,笔者继续参与寻找仓央嘉措足迹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先后找到了仓央加措膳食官《记实》中记载的“央热朵”(གཡང་རའི་མདོ།)和“宁中温泉口”(སྙན་གྲོང་ཆུ་ཚན་ཁ།)以及“塘博”(ཐང་འབོག)即桑珠德钦(བསམ་འགྲུབ་བདེ་ཆེན།)特大遗迹等当雄境内的重要地点。应该说,这是仓央嘉措寻迹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上述地名中的“央热朵”在现羊八井镇以西不远处,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宁中温泉口”则在现宁中乡东北约5千米处;这里所说的“塘博”是个简称,在卫星地图上标示为“躺左康巴”,准确讲应该为“塘博康巴”(ཐང་འབོག་ཁང་པ།),意为“平坝草甸上的房子”,因为在该遗址以南不远的地方就有叫做“塘青”(ཐང་ཆེན།)的大平坝,现居住有数户牧民,“塘博”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

这里需要引入以下这样一个情境:2021年10月2日和11月6日,我们两度驱车前往当雄,寻找仓央嘉措足迹。每当进入当雄境内时,我们就开始讨论当地的山势、水系、地名等问题,笔者亦尽可能多的把自己熟知的情况介绍给巴桑罗布先生,以期给先生带来更多启发、做出更好判断。当过了羊八井不久,车辆爬坡到分水岭时,我们就不约梳理起了当雄境内的主要河流:当雄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一条是从焦孜拉山口以西的乌玛塘一带并经公塘境内的阿热湿地由东流向西的当曲河(འདམ་ཆུ།),一条是从拿多拉山口以东的宁中堆灵一带并经巴灵等地由西流向东的雄曲河(གཞུང་ཆུ།),两条河流在麦灵汇合后,以乌鲁龙曲之名流向偏东南方向的旁多等地,成为拉萨河的支流之一,……。于是,巴桑罗布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个简洁、明了,极具说服力的观点,说道:“看来当雄(འདམ་གཞུང་།)这一地名因当曲河同雄曲河的汇合而得名。”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重要学术判断,几乎难以找到否定的理由。因为以往人们用来解释当雄地名的“挑选的草场”,即蒙古人挑选的草场,实际上只能溯源数百年的历史。而一个事实就是:“当曲河和雄曲河流域平川开阔,水草丰美,是拉萨乃至西藏最壮美、富饶的大草原之一”,这样的重要地带难道此前就没有地名了吗?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巴桑罗布先生的“话说仓央嘉措”是在当雄一带的寻迹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后,陆续以音频形式录播的,这其实就是《仓央嘉措略传》的语音文本。五十多集的史话节目,通过《喜马拉雅》音频共享平台的播放,迅速传播开来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就在该节目推出不久,笔者应巴桑罗布先生之邀,推荐了卡尔鲁《朗卓》(ལམ་འགྲོ།)的音频作为背景音乐。众所周知,卡尔鲁作为布达拉宫供云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籍文献《目意耳之喜宴》中就有记载,而《朗卓》就是其中的一首著名卡尔鲁歌曲,自17世纪以来一直传承至今。不过历经三百多年的流变,在1985年采录的《供云乐舞》中,《朗卓》则已成为把原先的四首歌曲整合在一起的,由固定前奏、歌曲主体和固定后奏构成,并以一段曲调的细微变奏配以多段歌词的变体通谱歌形式。2008年,包括卡尔鲁在内的卡尔(嘎尔)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先后录制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卡尔鲁声像制品。

此次为“话说仓央嘉措”配乐的卡尔鲁《朗卓》选自笔者编创的音乐专辑《藏·密》,是管弦乐队与童声合唱版。这一版本的卡尔鲁《朗卓》为“话说仓央嘉措”配乐,确实产生了良好效果。这不仅因为卡尔鲁本身作为供云歌曲,对于仓央嘉措大师的故事配乐具有天然的匹配性,而且无论是雄林和达玛演奏的轻奏乐主题作为引入固定前奏的布局,还是音乐编配中的模仿复调等手法的层递性起伏,以及管弦乐队的辉煌音响与童声合唱的柔美音色相结合的独特音效等,都对“话说”内容的衬托形成了非常好的契合。当然,基于“话说仓央嘉措”的因缘,这一版本的卡尔鲁《朗卓》也得到了很好的推介和传播,深受听众好评。

音乐专辑《藏·密》由在京国家级院团数十位演奏家演奏,北京东方国际儿童合唱团演唱,瑞鸣音乐出品,北京中唱时代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该专辑先后荣获2007中国国际声像博览会“原创音乐制作金奖”等多个奖项。

三、贺《仓央嘉措略传》付梓——歌曲《仓央嘉措之歌》创作拾零

巴桑罗布先生作为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和首任会长,为仓央嘉措文化研究付出了大量辛劳,做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协会同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学术活动,组织协会同仁推出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通过“话说仓央嘉措”系列音频节目的积累,最后付梓的《仓央嘉措略传》,不仅是先生个人的重要学术成果,也是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的重要成果,为构建和开创仓央嘉措研究的史学路径和仓央嘉措故事的史实叙事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取得如此重要成果的时刻,协会常务理事会希望创作一首旨在宣介协会理念、扩大协会影响的会歌,以此庆贺取得的成就,激励协会会员。于是,在2018年仓央嘉措诞辰335周年之际,最终完成了歌曲《仓央嘉措之歌》的创作和录制。以下是藏文歌词:

ཚངས་པའི་ཞིང་མཆོག་མེ་ཏོག་ཆར་པ་བབས།

བདུད་རྩེའི་བཅུད་ཀྱིས་ས་གཞིར་དཔལ་ཡོན་བཞད།

རྒྱ་མཚོའི་རླབས་ཀྱིས་འདོད་དགུ་གཙང་སེལ་བྱས།

དག་པའི་སེམས་ཀྱིས་འགྲོ་བར་བྱམས་བརྩེ་བྱིན།

བློ་བཟང་རིག་འཛིན་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ལགས།

ང་ཚོས་ཁྱེད་ཀྱི་རྗེས་ཤུལ་སྐྱར་དུ་འཚལ།

ང་ཚོས་ཁྱེད་ཀྱི་ཚངས་དབྱངས་སྐྱར་དུ་ཉན།

以下是汉文歌词:

苍天飘落斑斓的花雨,

滋润那大地生机勃发。

大海荡涤妄欲的污泥,

让博爱洗礼芸芸众生。

洛桑仁增仓央嘉措啦! 

我们一再寻找您的足迹,

我们一再回味您的梵音。

歌曲《仓央嘉措之歌》的歌词体现出深邃的哲理性和精妙的艺术情趣,无论是藏文歌词还是汉文歌词,无论是格律还是押韵以及声调,都为精心谱曲提供了唯美意境。如,藏文歌词第一句“ཚངས་པའི(苍憋)……”的发音与,汉文歌词第一句的“苍天(ཚངས་ཐེན)……”的发音在分节歌的反复中,形成了非常绝妙的“同音”起始等,给歌曲的创作以及受众的欣赏都带来了极其特殊的艺术感知。自然,谱曲后的歌曲亦没有出现任何倒词、破格等歌曲创作中多少不易克服的各种遗憾,给演唱提供了便捷的韵腔条件和充分的抒发空间。

歌曲《仓央嘉措之歌》以西藏多种传统音乐的核心音调为素材并加以融合处理。歌曲的配乐借鉴了藏族传统的乐器分类思路,选用了弦乐器、钢琴和木管乐器等“温和”类乐器,因而使整个配乐显得温暖、柔美。在歌曲的创作技法和结构布局上,除采用了渐变原则并整体上形成了并列结构,还采用了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和转调、模仿等创作技法,进而使作品体现出感性体验的优美性与理性操控的严密性的有机结合。此外,整首歌曲的音域控制在九度范围内,即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的d之间。为协会会员等普通大众的演唱提供了极大便利。

以下是歌曲的曲式结构图:

仓央嘉措之歌》是一首男女声二重唱作品。巴桑罗布词,觉嘎曲。由著名歌唱演员多吉顿珠和次仁宗吉首唱,拉萨音仔影音文化传媒公司录制。歌曲经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常务理事会审议,确定为协会会歌,并先后在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例会及相关学术研讨会上播放。同时,作为“西藏优秀歌曲展播”内容,在网络上传播,深受协会会员和广大听众欢迎。

跋文:

《仓央嘉措略传》已清晰梳理了仓央嘉措大师自出生至圆寂的几乎全部历程,包括时间、空间和事项,并且以确切的档案资料、详实的考察调研和严密的逻辑验印为支撑,开辟了仓央嘉措文化研究的史学路径和科学方法。因此,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通过《仓央嘉措略传》推介的《乌金林寺志·度脱轮回苦海之大舟(简称《乌金林寺志》)》(ཨོ་རྒྱན་གླིང་གི་དཀར་ཆག་འཁོར་བའི་རྒྱ་མཚོ་སྒྲོལ་བའི་གྲུ་ཆེན།)、《火羊年跟随至尊六世达赖喇嘛洛桑仁青仓央嘉措骑队从拉鲁林苑出发到贡嘎诺尔圆寂由湖岸西宁到拉萨的记实(简称《膳食官记实》)》(༄༅། །མེ་ཁྱི་གོང་ས་དྲུག་པ་བློ་བཟང་རིན་ཆེན་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ལྷ་ཀླུའི་དགའ་ཚལ་ནས་ཆིབས་ཁ་བསྒྱུར་ནས་འདམ་ཀུན་དགའ་ནོར་དུ་གཞན་དོན་ལ་གཤེགས་པ་མཚོ་ཁ། རྒྱ་ཟི་ལིང་ཁ་སོགས་ལྷ་སར་མ་འབྱོར་བར་གྱི་ཟིན་བྲིས་གསོལ་དཔོན་བློ་གྲོས་དབང་ཕྱུག་གིས་བཀོད་པ་བཞུགས་སོ། །)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传记·明亮金穗(简称《明亮金穗》)》(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དྲུག་པ་བློ་བཟང་རིན་ཆེན་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ཐུན་མོང་ཕྱིའི་རྣམ་པར་ཐར་པ་དུ་ཀུ་ལའི་འཕྲོ་འཐུད་རབ་གསལ་གསེར་གྱི་སྙེ་མ།)等平常很少人了解或接触的重要珍贵历史文献不断进入大众的视野,给仓央嘉措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一手资料,应该说意义深远,功德无量。

此外,在《仓央嘉措略传》出版发行之后,巴桑罗布先生又发布了若干期“话说”系列音频,而且均涉及史学,特别是仓央嘉措的相关问题。其中于2024年2月发布的“仓央嘉措大师第一幅唐卡画像”和“益西嘉措解密——追寻白嘎尔曾巴踪迹”的内容,应该属于《仓央嘉措略传》的后续研讨。笔者看来极具学术价值。

“仓央嘉措大师第一幅唐卡画像”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套达赖喇嘛传承世系十三幅唐卡为线索,对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评述。指出,1761年,即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六,乾隆皇帝让章嘉呼图克图认看了一套达赖喇嘛源流唐卡画像。这套唐卡画像以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为中心,两边排列着观世音、松赞干布等菩萨与历史人物和第一世到第六世达赖喇嘛的画像。第七世达赖喇嘛居中央位置,为正面画像,左右各六幅画像侧身四十五度,倾向第七世达赖喇嘛。根据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临摹绘制的《仓央嘉措》唐卡及藏传佛教文物鉴定专家的解读,巴桑罗布先生引用、阐释道:第六世达赖喇嘛那幅唐卡正中央的仓央嘉措年轻英俊、神态安详,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托法论,画面上用藏文金子书写仓央嘉措的名字,一位弟子坐在下面虔诚听法;蓝天中祥云朵朵,云中左边绘有仓央嘉措导师五世班禅喇嘛,其下是金刚空行母,左侧绘有手持乌巴拉花箭的智行佛母;蓝天下是青山绿水,宽阔的蓝色湖面翻卷白色浪花,一对水鸟在欢快的浮游,画家以示仓央嘉措圆寂于蓝色的青海湖滨,以此来表达对于仓央嘉措大师的缅怀之情。笔者看来,这套唐卡的绘制年代似乎是在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而且此时应该已恢复了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应有地位。巴桑罗布先生认为,章嘉呼图克图大师鉴定的这套达赖喇嘛源流唐卡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与珍藏,实际上清廷默认了仓央嘉措为第六世达赖喇嘛的历史地位,这是顺应历史、顺应民意的结果。随着第八世达赖喇嘛江白嘉措的确认和继位,最终完全理顺了达赖喇嘛的正常传承系统。

“益西嘉措解密——追寻白嘎尔曾巴踪迹”除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为旁证揭示了益西嘉措被认定和废止六世达赖喇嘛的过程,还就废止以后的踪迹和命运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应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益西嘉措下台之后,先安置、监禁在药王山。这是藏文原始材料中的记载,可信度较高。但是,这可能是临时的,不可能是长久的。松巴堪布在《青海史》中说:令他住在蒙古的热河;牙含章在《达赖喇嘛传》中说:把益西嘉措解往北京处理。”对此,巴桑罗布先生提出的一种合理猜测和推论是:“按照松巴堪布和牙含章等人的说法,看来益西嘉措在藏地本土终老的可能性很小,命运之神很可能把他抛到远离故土的他乡。作为拉藏鲁白及其部族和嘉木样协巴大师的宠儿,益西嘉措很有可能得到他们的某种保护或者安置。按道理,他们也不会不管落难的益西嘉措。那么,出现在蒙古阿拉善的阿旺曲扎嘉措有没有可能就是益西嘉措呢?是不是经伦珠达吉移花接木之后,把益西嘉措说成仓央嘉措的呢?目前根据笔者所掌握的史料和研究能力,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猜测和推论是正确的。但是,别人也难以完全排出笔者的这种合乎逻辑的猜测和推论的。这种猜测和推论如果一旦能够成立,那么就能够澄清诸多历史谜团,并使各族各界皆大欢喜。也许历史就这样合理安排了益西嘉措的命运。”

总之,无论是《仓央嘉措略传》还是后续的相关研讨,巴桑罗布先生以第一手资料为最基本依据的研究路径,以及研究中的那种充满哲理的思辨和符合逻辑的推论,着实给人以深刻印象和无限遐想。当然,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基于严谨的学风、开阔的视野,以及独具慧眼的学理逻辑和沉谋重虑的缜密推论,对于包括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时获得深邃洞见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所谓艺术创作的灵感,学术研究也是需要灵感的。因为灵感就是全部学术要素在学者思维系统的一种整合结果的瞬息喷发,而这种灵感的喷发对于最终获得创造性、突破性,乃至颠覆性重大学术成果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预估的,应该属于和学术研究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值得深思的重要的学术与科学命题。

至此,《仓央嘉措略传》缘起的这篇短文画上句号之际,笔者谨向巴桑罗布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在称扬先生为仓央嘉措文化研究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还为仓央嘉措主题歌曲创作提供的经典歌词深表谢意!

词曲作者

图片

觉嘎 

博士、博士后。西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首席教授。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委员,西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兼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传统音乐组组长,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常务理事,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觉嘎出生在西藏当雄牧区。1985年毕业于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之后,先后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博士后工作站出站。觉嘎博士是中国第一位获得音乐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藏族音乐家,同时也是我国首位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的作曲专业博士后。

觉嘎博士创作有交响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曲、歌曲、舞蹈音乐、戏剧配乐等数十部(首)作品。作品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内地主要城市和台湾、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国、波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在各种比赛中获奖。觉嘎博士的创作始终以当代音乐创作理念为先导并与西藏文化紧密结合,作品体现出深邃的哲理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并显示出娴熟创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西藏题材音乐创作领域具有当代水准的艺术音乐。201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觉嘎交响乐作品音乐会》。

觉嘎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迄今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唯一的作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或主编出版八部著作和三部音乐专辑。

觉嘎博士在西藏开创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并为西藏音乐创作领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2019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专业艺术硕士作品音乐会》在广州、昆明、成都三个城市举行。音乐会作为西藏作曲专业教育水平的客观展示,不仅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觉嘎博士先后被授予“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雪域萱歌)

责任编辑:赵炎